雖說當初喝茶是為了健康,我對茶葉卻沒什麼了解;當初買壺只是為了泡茶,但因緣際會,竟也買了幾隻有證書的壺,其中一把,就是沈龍娣的「葫蘆壺」。

葫蘆壺證書.jpg  

       證書上,壺名、創作日期、作者簽名都是用毛筆寫的,撇捺之間並無可誇之處,甚至繁簡字體混雜,很難想像當年做壺的沈龍娣會是怎樣的一個女子,是一個村姑?還是為了生活汲汲營營的女工?她的個性是開朗還是羞澀?好不好相處?但不管如何,1994年的她已經結婚,並跟隨身為「高級工藝美術師」的丈夫徐元明學習傳統工藝全手工技法,刻苦鑽研。

     1994年,就是民國83年,歲次甲戍,沈龍娣創作了這把「葫蘆壺」。算了算,這壺到我家也有19年了。

葫蘆壺01.jpg   

   泥是紅泥,這泥當年是稀鬆平常的料,但到了現在這個化工壺充斥的年代,這平平常常、既不特別有水色、也無嬌豔欲滴誘人豔紅的壺反而顯得難能可貴,平實雋永,一如我們該有的人格。 

   壺是如此,人又何嘗不然?台北街頭,到處充斥的,都是假睫毛戴得比駱駝睫毛還要濃密,或是不知道打過多少肉毒桿菌的女子,她們扭腰擺臀,招搖佇立,卻缺乏一種穩定而能持家的性質,男人無法信賴她們,這也是台灣結婚率這麼低的原因之一。

 葫蘆壺02.jpg  

   壺體上,一隻新生的嫩芽從右側的葫蘆葉後攛出,沿著對角線唱出一曲婉約,上方一片新葉似是迎風顫動,生意盎然,壺嘴則用另一片葫蘆葉包裹,嗯,這麼有詩意的壺真不知該放什麼茶葉才搭得上呢!普洱,嫌太老練;紅茶,似又淳厚得無法輕颺,還是泡點兒輕發酵的烏龍吧!湯色清淺又不傷人,茶香且可遠颺,正適合這壺。 

     看特寫,沈龍娣在枝葉的處理上有些拙趣,會令人聯想到國畫的花鳥工筆,但各位可別以為她的工藝不精,事實上,這應是刻意而為,也就是說,這是作者刻意表達的風格。何以見得?因為筆者另外收藏沈龍娣於同年春創作的「小元桃」,工藝的風格表現就細緻精巧。總不可能春天能做出細緻的桃葉,到了夏天做葫蘆葉時反而技巧退步吧!

 葫蘆壺03.jpg   

     再看壺嘴,葫蘆葉的包覆是不是給人一種簡單自然卻又生動的印象呢?再看出水孔,你們能不能猜出我究竟放了幾次輕發酵烏龍茶再裡面?嗯?嗯?

 

   開玩笑!這壺可是你老子我買來收藏的,哪捨得泡啊!坦白告訴你,買來19年還用不到30次呢!開玩笑!哼!萬一搕壞了一葉一角,你老子我豈不心疼?開玩笑!你問多少錢?你出一百萬你老子我就賣你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saacl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